望女成凤散文

克勤克俭的中国人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毫不吝啬!大多超出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省吃俭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一事无

  克勤克俭的中国人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毫不吝啬!大多超出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省吃俭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一事无成,总希望自己孩子大大地有出息。于是,中国人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始,便没有了童趣。

  真是可叹的N代中国人!

  而我,其实也未能免俗。为学习成绩,女儿及早地结束了快乐无邪的童年,至于她的少年更是在题山题海中度过。为此,偶有违逆,不惜动用武力。完成了从慈父到严父的角色转换。十多年来父女关系势如水火,成绩越来越好,父女间的隔阂越来越远。

  直到有一天,突如其来的病,让我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对于人生对于斯世,似乎有了些不同的感受,甚至是人生观的改变。躺在病床上总是企望着女儿的身影。女儿的出现总是让我精神倍增,眼神闪亮。就在病倒的几天前还在我的恩威并重下,花高价为她找了个补习的老师,冒着酷热送她到老师那,而我却要在酷热里呆上两个小时,等她补习完,然后一同回家。

  如今躺在病床上,心系她的功课,却是不能够了。想起单位里的两个同事,各自有一独女,同龄。一个很会读书,一个很不会读书。女儿很会读书的同事,总是神气兼牛气得很,在各种场合之下,总以女儿为荣,“我女儿博士后”常挂在嘴边,说实话,炫耀得有些过了。而那个女儿不怎么会读书的同事,往往在这个时候,对于女儿的不争气,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很自然的,两个孩子,一个学业有成,小小的省会城市岂能容得下她,怀踹着远大理想,去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另一个,只能呆在家里,找一份薪水只够自己零花的工作。若干年后,她们都结婚了。一个事业发展得不错,自己的小家,远离故土,她在为父母争气的同时,也给了父母一份孤独;一个就在父母的身边,虽没多大出息,却生活在一起,生活在同一城市,全家其乐融融。尤其是逢年过节,这样的落差实在太大。

  这样的事例虽非主流,却是很现实的。与朋友F君闲聊此类话题,他的妻子在本省颇有名气的医院上班。他说:妻子单位的院子,住着的基本上是高学历的医生,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其中有一个孩子,很是顽皮。学习成绩很糟。搞得他父亲在同仁面前抬不起头。只好让他入伍当兵,并通过关系当上了部队卫生员。也算子承父业。退伍后,根据安置政策也分到了父亲所在的医院,接下来,便去深造牙科,取得了行医资格,成了正儿八经的医生。

  F君接着说,现在,院子里的人都羡慕他父亲,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而他们的孩子因为读书好,都读到国外去了。逢年过节的时候,院子里只有他们家子孙满屋跑,一片喧哗。并在沉寂的院子里放着烟花。而他们却在打着越洋电话,讲的不是节日的吉祥语,而是彼此的思念与问候。屋子里冷清清的,只有一对半老的夫妻,早早地熄灯睡下。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

  世上的事总是矛盾着,得失之间如何取舍,似乎并不由人。有出息的子女,往往无法承欢膝下,他们志向远大、志在四方。短暂的荣归故里之后又是离别。惜别的感受淹没了因子女的出息而自豪。没出息的子女,往往因无大志或无文凭而大志受阻,只好以家乡为根据地苦苦地拼生活,却能承欢于父母膝下,尽享天伦之乐。如此,子女出息与否还是一切随缘的好。

  少年时的邻家有一老者,子女众多。小儿子莫名地迷上了读书,可他老子偏不让他好好读书,总是百般阻挠,制造障碍。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场景:走廊的灯光下一个孤独的读书郎正在苦读。外人很不解?及至小儿子考上了大学,大家都来道贺,老者却淡淡地回一句:有什么好喜的,考出去一个儿子等于卖了一个儿子。也许正是如此,当年我在部队的时候,想考军校,写信向父亲征求意见,却未能得到他的支持,只好作罢。回了故乡,就业结婚生子。

  还有半年女儿就要高考了,早在一年前,我就不再逼她学习上的事。成绩自然下降了,我也没着急上火,“引导”为主吧。有一天开完家长会,很郁闷。回家的路上。女儿向来坐在后面一排,我让她坐在前排副座,便于说话。我说:女儿,咱俩的父女关系改善了,你的学习成绩却下降了。不能这么着吧?你得想想办法,把成绩弄上去呀!

  套用一句老话儿:儿孙自有儿孙福!由她去吧。出息也罢,不出息也罢。得失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