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之道作文800字

从师之道作文800字(精选4篇),高一作文,篇一:从师之道作文800字我看当今从师风尚高一7班 蔡圣玥从师这个看似平常的词在如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德,小到学习有问题问老师,大到拜师领悟道,都已远远比不上古时的人们。现在的学生懒于问老师,他们总想着一个知识点没懂没关系,结果日积月累,雪球越滚越大,再想去问,已不知从何

篇一:从师之道作文800字

我看当今从师风尚

高一7班 蔡圣玥

从师这个看似平常的词在如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德,小到学习有问题问老师,大到拜师领悟道,都已远远比不上古时的人们。

现在的学生懒于问老师,他们总想着一个知识点没懂没关系,结果日积月累,雪球越滚越大,再想去问,已不知从何下手。看似他们是懒于问,实质根本就是不想问,对学习的态度不够重视。有的人或许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不需要努力,继承父母的产业就好。实则,如果你没有能力,再多的产业也经不起挥霍。有的人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便干脆顺其自然,踩着香蕉皮滑到哪算哪,这种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上面提到的两种学生是不想学的表现,除了影响他们自己,也影响了他人。他们习惯于以一种轻视的态度面对从师,当有些胆子比较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想去问老师,他们在一旁指指点点,甚至是讥笑,这就使得他们不敢去问了。而且,这种风气在如今的学生中已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谁去问老师谁就是异类。

古时的人们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条件,但从《劝学》和《师说》看来,古时的学者崇尚求从师求学,《劝学》是勉励人们学习,而《师说》是韩愈在违背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坚持从师的信仰。现在看来,属实惭愧,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条件,却不懂如何学习了。

以上讲述了不从师,当然,现在从师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从师。

一部分人为了从师而从师,明明没有问题,硬是找老师浪费时间,其目的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看上去很认真,一直在问老师问题,实际上一点效果都没有。另一部分人一遇到问题,想都不想,便向老师询问,这与不从师几乎没有差别。养成了这种依赖,不愿思考,老师讲过便自认为懂了的习惯,亦十分糟糕。还有一部分人借着问老师问题的时机与老师攀好关系,对同学吹嘘着自己与某某老师的关系很好,有些同学还可能因此产生攀比心理,这种从师的心态就出了问题。更有甚者,将老师当成了一种工具,随时可弃,那么这个人的品德一定很低劣了。

这些都是在从师的态度上出了问题,无问呻吟是麻痹自我的自我欺骗心理;不经思考是对学习的懈怠,对自己放低要求;攀关系的人虚荣,学习不是让人追名逐利的,而是使人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而利用老师的人就是品德问题了,这样的人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师是一种提升自己的途径,它建立在自己思考无果的前提下,摆正态度,从心中尊敬老师,虚心学习即可。这就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从师风尚。

篇二:从师之道作文800字

我看当代从师之风尚

高一7班 李雨桐

从师,顾名思义,即为跟从老师学习。对于当今社会而言,难的不是学,而是弄清楚弄明白,学什么和为何学。

人们在求学之路上缺乏质疑精神,盲目从师。这是一种机械化学习下导致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只是知道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却不知道到底该向老师学习什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老师讲解题目,传授道理有误时,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发声,一是因为不敢,二是认为老师就是权威,最终不假思索的将对的错的都全盘接受。这显然不是我们从师的正确意义所在。即便是师长也并非圣人,他们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改进,成长。人总会有犯错之时,从师固然是好,但若是盲从则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智者在从师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自我的独立思考,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要学的其实是真理和师长身上的美好品质。愚者只知学而不知其所以然,久之便形成了盲目跟从的风气,其实并未弄懂从师学习的真谛。最终,就无可避免地要出现两极分化,即韩愈笔下的圣益圣,愚益愚的境况了。

究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分界线在于知道并明了为何而学。也许是社会风气使然,学习变成了一件功利化,机械化的事情,我们更习惯于高强度的训练应付考试的能力,试卷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趋于一个模式化的过程,鲜少有人会仔细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才学习。功利化的学习就好像是工厂的流水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思维逐渐固化,丧失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缺乏自我人格,最终导致我们难以独立思考,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

从师学习的中心显然不能只围绕升学找好工作转。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学习重要的是能沉下心来 不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应对考试如此浅表,这实质上是一条修作文吧https://wWw.ZUoWen8.CoM/身养性的道路。在摄取知识,提高思维境界的同时,我们也在被师者身上的闪光点和精神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成为更好的自己。

综上所述,在从师学习中思考,并明确自己为何要学习以避免过分功利化,才是当代社会该有的从师风尚。老师与学生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在如此良性从师的过程中,学习自然而然的会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弥补自身不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篇三:从师之道作文800字

我看当代从师之风尚

高一7班 朱予

近些年来,不断冒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途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从师,但从师之风尚,却是在一点一点地退步了。

在古时,学生可以没有疑惑地跟着老师学习,不因为要向老师请教不明白的地方而感到羞耻;反观现在,课上听不懂的问题就任其随波逐流,在翻滚堆积之中成了一个大雪球,课下也不及时去问老师或同学,这便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善于发问。当然,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并不可一概而论,但这种不善于发问导致了不从师,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不从师是可怕的,假从师亦是。每次下了课就捧着书上去问问题,可问出的问题,都是上课反复强调过的或者是需要自己独立思考的,这样子的从师并不具有让人进步的资本。古代之从师大多都建立在自己思考过的基础上,思考不出再去问,但放在现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盲目不思的学生,他们大多在意的是结果和自己的一不一样,而不是这个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差别、有什么可吸收的东西。

再者,有一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他人,就拼命往孩童尚且稚嫩的肩膀上挂了沉重的担子,但这样的从师真的会有什么作用吗?我看未必。古时之从师,往往是深入研究,精益求精,这样广泛而浅薄、只学到一点点皮毛的从师令人担忧,往往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的东西,却因为其他的孩子学得好、从中获取了不错的成绩,就心生了不小的焦虑,马不停蹄地盲目跟风报了名,最后的结果大概也只是孩子拥有一身的三脚猫功夫。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从师之风上似乎在世事沉浮中被慢慢消磨,但这也是社会发展带来的趋势,但都是任由其发展,或许那一些优良的风尚就会被时间流水侵蚀,完全不剩一点存在的印记。

篇四:从师之道作文800字

我看当代从师之风尚

高一7班 黄晓元

从师,意为向老师学习。而老师一词又有何定义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而后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渐渐把老与师结合在一起,称为老师,指那些教学生,传授知识的人。故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这句话其中,传道居于首位,授业居于次位,解惑居于末位。不难看出,三者有一定的逻辑与轻重关系。古时候的人们更注重于传道,而非授业。

古时以君子作为学习道的极点,也以此来作为个人思想情操的目标,老师则是这君子之道的领路人。学生在此过程中,以学道为主,习业为辅,更注重的是个人思想上的修行。

无论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典,都强调修学先修心的观点。因此才会诞生出古往今来,谭嗣同、司马迁、柳宗元、王安石、胡适等无数志士仁人,他们的成就皆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已圣心备焉。

而在当代,大部分学生更加注重的是业上面的修行。无可厚非,这样的行为是在当今世界最快成功的一种方法。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学的意义何在,学到的东西除了满足将来物质上的需求,不知怎样进一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谭嗣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变法图强,改变中国;司马迁用一生之所学,撰写《史记》;柳宗元、王安石、胡适,从唐宋到近代,他们意在用自己的学识改变国家。可见,前人学习,多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当今的学生却迷失了从师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何而从师。

从师绝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一种满足,为了追寻更高层次的目标而努力的一个过程。当年周恩来总理能怀着满腔热诚,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明确学习的意义、知晓自己为何而读书呢?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若当代从师都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那么国家将无未来可言,中华民族又从何谈起复兴?从师,学何种道、怎样学道、怎样去传承 道才是当代应该思考的。

从师,更要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