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el Nupedia点评《一把刀,千个字》

Rachel,Nupedia点评一把刀,千个字:王安忆是位好厨师——评《一把刀,千个字》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同学带着去离学校不远的一个不错的饭馆,凑份子吃一盘糖醋丸子。菜端上桌,我们按各自出的金额分了不同个数的肉丸,

王安忆是位好厨师——评《一把刀,千个字》
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同学带着去离学校不远的一个不错的饭馆,凑份子吃一盘糖醋丸子。菜端上桌,我们按各自出的金额分了不同个数的肉丸,我吃得很满意。
回家就给我爹说我要去读烹饪学校,早点儿去当厨师。爸爸很善于循循善诱,说你是女孩子,力气不够轮炒锅,还是继续上你的学吧。我当时读的是算一流的市属重点。
应该说,我做菜是有些天分的,这些年,我也操练不缀,随着我去的地方和我吃过的菜系,我也在做菜方面不断演进。更衍生出了相关的哲学思考。
那就是菜肴好吃,第一关是主要原料的品质要尽量上乘,然后是辅料如何搭配,处理的方式和顺序。不可能就简单看看菜谱,照着做就能色香味俱全的。
最近在大学同学兼多年好友的推荐下,看完了王安忆的新作《一把刀,千个字》,没想到是关于一个好厨师的。
这篇小说是从一场在法拉盛(美国纽约唐人街)的宴席开始的,主厨是淮扬菜系的传人。由他做的菜,到他说菜,延伸到了他的前世今生。
原来这是一个爸妈姐弟四口之家的动人故事。
弟弟就是法拉盛的这位主厨。从法拉盛,穿梭到上海淮海路的里弄,再到扬州。扬州有三把刀的习俗,菜刀剃刀修脚刀。他是一把菜刀,十几岁从师舅爷开始了他的厨房生涯。舅爷是他在爷爷奶奶家碰到的,因为孙子黑皮和他很要好,他又去了舅爷家。
他从小是寄养在上海的姑姑家,上海人叫嬢嬢。偶尔,父亲会带着姐姐来看他。觉得这位少年身世颇为漂泊啊,他并没有遵循常路去上学,而是按着自己的际遇和兴趣慢慢长大。
他不可能没妈吧?但他的妈妈在哪儿呢?是读者,都会好奇。
原来父亲出身扬州破落的富裕之家,自己参加革命,被送进了哈尔滨的理工科大学。母亲是哈尔滨本地人,父母都是教师,且信奉基督教,所以她音乐天赋得以发展和发挥,她跟父亲在一个大学同一个年级。
在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外向热情而且美丽的母亲主动找了拘谨安静斯文的父亲,他们结婚了,而且都在哈尔滨工作,不同的是,母亲是市属机关单位外事部门,父亲在国营工厂当工程师。
这位温文和顺的少年,故事里叫弟弟,是生在哈尔滨并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的妈妈,除了是俄语翻译,溜冰好手,也很爱他,他们一家四口是那个年代中国城市里国营大工厂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我很熟悉的生活)孩子们循着托儿所幼儿园职工中小学的模子。爹妈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做饭,家里有台缝纫机,可以自己丰衣足食。而他家里,妈妈工作忙,上班远,是爸爸承担了主要的家务,做饭和缝衣。
他妈妈一贯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在一场全民运动的后期,大胆天真公开(贴大字报)阐述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由此惹祸,从他的生活里消失了。
一个家里没了妈妈,即使是爸爸主理家务,还是蛮有明显缺憾的。妈妈的大学女同学从天津来,要接走两个孩子,爸爸让他跟着这位阿姨去上海姑姑家,爸爸自己带姐姐继续生活在哈尔滨。
这才知道妈妈在出事前,自己串联去了北京上海,最后去天津找个大学同宿舍的同学,天津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我也第一次对天津的港口特征有了生动的印象。
弟弟跟舅爷出师后回到上海,他并不特别愿意去上学,但他的天性招人喜欢,里弄里的小伙伴,特别是孩子头阿毛还挺合得来,也成了社会青年。姑姑看到了,就在一天带他去了一处人家。原来姑姑是结过婚的,前夫是怡和洋行襄理的公子,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双方家里都不同意,这对年轻男女离开上海就自己奔去了革命根据地,几年后又回来了,因为女方怀孕了,男方家是既洋派也传统的中国人,事已至此,就接受了。不曾想姑姑不愿意了,生下儿子就此离婚,但男方家是做生意的,守信用,约好每月固定给姑姑一笔生活费,直到她再嫁。但姑姑一直没有再婚,所以也还继续有前夫家给的生活费,即使前夫家都去了香港也没断。
他们姑侄见到的是原夫家的大厨,没有随主家去香港,所以一直在上海。姑姑给侄子找一个正宗淮扬菜系的师傅。
菜好,是吃出来的!至理名言啊!
这位师傅不仅仅坐着说,还带着他满上海吃,不仅仅是淮扬菜,更是各种菜系都尝到。我想起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
师傅说,上海是个滩,海纳百川,各种菜系也因此流变,变得更上海。哈哈,这很符合我这些年在上海吃各个菜系的体验,就是各种菜系到了上海都被改了原本特征明显的那种风味,变得更浓油赤酱。
在弟弟长大的过程中,外在的社会也在改变,上海人对尼克松的感受是,多年不见的鱼虾蟹又出现在菜市场了,虽然是许看不许买卖。但过过眼瘾也让人感到幸福啊。
爸爸要他回他们的家,这确实是爸爸的家,因为妈妈没了。爸爸姐姐弟弟,一家人波澜不惊。但妈妈突然成了烈士,出现在各个媒体上,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化。原本志在清华的姐姐,妈妈的大学愿意免试录取,姐姐也乐得面对考试的压力。他也因此参加全国少年夏令营,去了北京,去了北戴河。但他实在不适应集体的那种生活,借口家里有事,提前退出回家,也因此认识了鄂伦春小子。
他们也因为妈妈,搬到了市中心一栋市属单位的三房一厅,从平房到楼房,他有了登高远眺和俯视的体验。
他不愿意半中八腰去读什么中学了,自己托邻居找到了铁路职工医院的厨房临时工,开始自己挣钱了。
原来这位女邻居想两家合一家,但遭遇了姐姐明确强烈的反对,爸爸原本也没愿意,只是态度比较温婉。当然,他就不好继续做那份已经从病人食堂到职工食堂再到小灶主勺的临时工了。虽然辞工时,主管很惋惜,因为已经为他申请了转正式工。
一招鲜吃遍天,他也有一技傍身嘛。想起鄂伦春小子,就去了他那里,那里也有上海知青,也找到了做厨师的工作。
是姐姐到了美国,他和爸爸也办了签证去洛杉矶探望。他不愿意闲着,找到了当地唐人街继续掌勺。
然后再去法拉盛,跟自己小时候上海弄堂里认识的师师结婚,开始承办私人宴席,并拿到了绿卡。姐姐因为读了精算师学位,有了从业资格,也在纽约生活。他们坚持也为父亲办好了身份,并在他买的房楼下给父亲单独买了小单位,既独立也方便互相照应。
姑姑过世了,他犹豫再三,还是回了上海。毕竟养过他,也借此机会跟师傅和里弄里的小伙伴聚聚。
姑姑的儿子也来了,母子相认,而且是姑姑的儿子做了最后的陪伴。这位表哥把他留在姑姑家的物品整理出来,交给了他。
王安忆是我喜欢的中国作家,同属复旦,她还给我们做过一个人文讲座,所以我是近距离看到她人的。记得她讲了在马来看到华人的瓦纹,符号的印记…她说的时候,眼里泛着光,让我更增好感。
看完她这篇小说,我肯定她是位好厨师,她关于做菜的描绘和观点,深得我心,也让我生出惺惺相惜。她不仅仅在笔端展示了淮扬菜的精髓,更把东北菜的神髓点了出来,就是炖!让我茅塞顿开。
这些年,世界大都市的唐人街,我几乎都去过,也非常同意她的判断,相同的种子在不同水土会有不同的口味,中国菜种在美国的土壤里生长,会个头大但味淡了不少。水兜(黄鳝)是淮扬经典菜,即使在扬州和上海,做出来也会不一样。
菜是吃出来的,有什么样的食客,才会有什么样的厨师。
王安忆用纽约、上海、扬州、哈尔滨、天津、鄂伦春,纵横四海,穿梭时空,讲了一个中国人四口之家在一个大时代的变迁故事。
她的素材跟做菜的原料一样,非常独特。但她的处理方式更加独特,以菜刀为线,以城市时空为经纬,串起了人物。为我们带来了文学的饕餮大餐,所以我说王安忆是个好厨师!
《一把刀,千个字》是部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