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探案」系列一(无剧透)

Frank林点评关键词是谋杀:本书是我2020年最期待的“待汉化”推理小说,结果中文版还是等到了2021年的第二个季度,才姗姗来迟。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着名英剧《大侦探波洛》系列的编剧,同时其笔下有福

本书是我2020年最期待的“待汉化”推理小说,结果中文版还是等到了2021年的第二个季度,才姗姗来迟。
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着名英剧《大侦探波洛》系列的编剧,同时其笔下有福尔摩斯产权会唯一认证过的作品——《丝之屋》。
2016年出版了《喜鹊谋杀案》,2018至2019年间在日本,把推理小说的榜单屠尽,实现了惊人的All kill。
2017年出版了本书《关键词是谋杀》,又一次蛮横地屠了一遍榜单(只说推理榜单,不包含《喜鹊谋杀案》曾获的“书店大奖”)。当然都是海外榜。
如果说《喜鹊谋杀案》是一个阿加莎式的故事,读者有一种“现代撞入阿加莎小说”的感觉,那《关键词是谋杀》就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故事(抱歉道尔爵士,在这里提一下您的名字)。
在本书中或说本系列中,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以第一人称实名出现,可谓是“本色出演”。
一般的推理小说为了营造真实感,往往会夹杂着几句,“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诞”或者“这又不是推理小说”等,诸如此类略带调侃和自嘲的句子。
而本书为了极力营造真实感,书中涉及了很多作者的个人经历和重要作品。
除了上文提到的《大侦探波洛》系列和《丝之屋》之外,还有他最初赖以成名的「少年间谍」系列,以及众多作者担任编剧的影视作品——《战地神探》《正义与否》《骇人命案事件簿》,以及受斯皮尔伯格之邀为其编写剧本的《丁丁历险记》(第二部)。
本书的侦探霍桑,作者称他是《正义与否》中“不讨喜”的侦探之原型,还在书中频频引用《正义与否》中的桥段。
作者甚至还安排了霍桑,与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这两位大导演的碰面。
作者极度营造真实的程度,难免会让读者感觉有广告之嫌。
至于标题中的「霍桑探案」,则是故事中霍桑曾提议的书名,很显然被安东尼否决了,不过倒是很适合做系列的名字。
也幸亏被否决了,不然和我国程小青在上个世纪初创作的,并在后来被集结出版的《霍桑探案集》重名,也是尴尬。
霍桑和作者安东尼的组合,俨然就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模式。安东尼和华生一样,成为了侦探的助手和案件的记录者。
霍桑也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人物。
除了“一眼看穿”的福尔摩斯式侦探素质之外,他和福尔摩斯一样性格乖张,富有正义感,也一样瞧不起苏格兰场——虽然和福尔摩斯不同的是,霍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事实上,如果安东尼把本书写成《神探夏洛克》式样的现代福尔摩斯故事,我是觉得没有太多违和感的——即使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阿婆的影子。那应该是打在作者身上的烙印。
既然是福尔摩斯式的故事,那就注定不是纯粹的本格,所以把它和本格比较“诡计”,是不合适的。
本书开篇就已经发生了杀人事件,并且足够吸引人。
着名男星的妈妈刚为自己安排了葬礼,当晚就在家中被杀,而这显然不是巧合。
长篇不会只有一个死者,书至过半,出现了第二个死者。就像呼应了第一章中作者引用《哈姆雷特》的那句话,
When sorrows come, they come not single spies, but in battalions.
到本书第三章,作者称,在开篇第一章中就有一条「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凶手身份」的信息,这无疑是对读者赤裸裸的挑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奎因那标志性的“挑战读者”环节。
当然,这两者的设定并不相同。黄金时代的奎因,遵循的是“范达因二十则”中的“公平性”原则,而本书的此处,只是作者在开篇埋下的线索。
霍桑和安东尼也像福尔摩斯和华生一样“奔波”,这有点像推理小说中被戏称的“家访流”。
在侦探与案件相关者的家访交谈中,挖掘疑点、梳理线索、推理真相,而作者也会在其中埋好伏笔,或是误导读者,借此推动情节。
在本书“家访”过程中的众多对话中,足见作者的叙事技巧,和对信息、对文字的把控力。
当然,这个福尔摩斯式的故事,也在致敬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名字,包括其重要作品和名言警句,始终贯穿全书。
而其中一条重要线索,就隐藏在莎翁的一部作品中,如果是莎翁的忠实读者,也许能发现(虽然笔者也很喜欢莎翁,但很遗憾,并不包括我)。
另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惯用“伎俩”,我甚至都不能对此做出评论。
即使是评论,都有可能给有心的读者剧透。因此作罢。
“霍桑探案”系列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其中第二部是2018年出版的《The Sentence is Death》,从书名不难看出,作品延续了本书的风格。
在日本已经揭晓的“2020周刊文春推理Best 10”和“2021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的海外榜中,《The Sentence is Death》又是第一名。至于是否能像之前的两部作品实现四榜All Kill,在剩下两个榜单揭晓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