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ZZZ点评为何家会伤人:1、,对于软件、书籍、方法技巧等有收藏癖好,是由于小时候的衣服、生活用品很少,...

1、
对于软件、书籍、方法技巧等有收藏癖好,是由于小时候的衣服、生活用品很少,多年不更换,于是到我能掌控的时候,会不断的要求更多。而且因为这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让我产生对无法控制的人事的厌恶和恐惧,所以对看不透 有墙壁一样挡死的小说人物时,会出奇的愤怒和沮丧,耿耿于怀,还会怒斥另一个人的迁就和爱意。所以才会有对读书学习的控制欲,对数量质量的要求,毕竟是为数不多自己能做主的事。读书和工作,如果持续一周以上没按安排来做,就会和熬夜身体预警一样,思维和身体同时发出警告,弄得我十分难受,也就不得不这样去持续下去。

2、
心中理想恋人的形象,确实是父母的理想化形态,虽说很不想承认,但事实如此。父母从不会明白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总是用粗暴的言语和打骂来教你去生活和学习,时时夹杂嘲讽和贬低。所以会幻想出一个清晰浓烈的理想爱人,有着成熟稳重的性格以及丰富阅历,好吧,我喜欢的影视人物都是能满足其中条件之一的。现在也还会把父母气急说出的话当真,然后产生害怕忧虑等情绪。
即使再讨厌父亲,我还是希望他可以更多的关心我,关心家庭。在恋爱中,我们总会无意识的把对方当作“爸爸”或“妈妈”,自己退化到孩子的角色,就像婴儿时期。说真的,我以前的恋爱观就是这么的幼稚,想着完全把自己托付给对方,接着啥都不用做了。
我当下的心态也是孩子气的,也没有能力去爱,所以对恋爱什么的敬而远之,怕自己难过,也怕伤害别人。能预想到那样的情景,会给对方带来多大的压力和困扰啊。当然,没有这种“迫切地找人来弥补童年”的想法,或是想证明“父母当时不爱我是错误的”,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一个人先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最好能养只小猫小狗,能陪伴,不会说话,不会吵架,不会分歧,不会争执,只是陪伴,仅此而已。动物的话比人要省心很多,简简单单。

童年父母角色缺失,导致在长大后会寻找新的“爸爸”“妈妈”来弥补空位。我对女性朋友投射“妈妈”的影子,下意识希望她们能照顾我,大学室友里和老刘的关系最紧密,仔细想来,她和我母亲的相似度极高,所以我一方面依恋,一方面又怨愤,把对母亲抛下自己的恐惧和愤怒指向她。

3、
爷爷一直照顾我和弟弟,不苟言笑、控制欲强。被过度溺爱的我们,长大后未具备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挫折只会恼怒、沮丧、逃避,并且爷爷已经无法替我们解决好长大后的问题,由此产生对他的怨恨和怒火,实则是说“我这样都是你害的”。

爷爷的威势很足,所以对其他的长辈,我会下意识地尊敬、畏惧,甚至对气势汹汹的同龄人也会如此,无力反抗。

身边常见的男性有爸爸、爷爷、弟弟,所以对未来对象的想象离不开对他们的参考,会从中选择最理想的性格和品质安放在另一半身上。

4、
妈妈试图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我和弟弟身上,具体表现为不停地挑毛病,教训我们。在我刚毕业时,妈妈的焦虑达到了一个极点,也成功挑起我的焦虑。在找到工作后,我的焦虑就消失了大部分,渐趋平稳。但妈妈仍不满足,打算再次激起我的焦虑,我不接招,弟弟也强烈反驳。以至于变成更多更密集的训斥和贬低,不想让我呆在家,不愿我过得比她好。
真的烦死了,到明年干满一年,如果情况还是如此,我也只好走。

父母的关系不好,妈妈太强势,习惯安排别人,听她指挥,经常在我们面前将爸爸贬的一文不值,在外人面前奚落、指责他,又埋怨爸爸不关心她,不为家庭付出。爸爸在爷爷的教育下,逐渐懦弱、害怕挫折、逃避现实与责任、暴躁易怒,他怪家人无人理解。弟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表面亲近妈妈,潜意识向家庭男性角色靠拢。同时对家人所给予的“爱”产生怀疑,所以他不断的惹怒妈妈,“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那层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

5、
来自家人的否定已经够多了,把自己关起来不和其他人打交道,拒绝和父母进行交流,是为了逃避他们的否定,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区间,所以社恐,怕交新朋友。
一次次考试失利,一次次遇事受挫,都会加重否定的力度,直至自己也相信“我不行”。于是,随便地举白旗,随便地放弃,随便地看轻自己。

我要承认两个真相:
第一,我的父亲很糟糕。
第二,我改变不了我的父亲,我也改变不了我的母亲。在家庭系统中,我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女孩。
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他们的错不是我的错,这一切与我无关。我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

妈妈总是对我和弟弟说,是因为我们,她才不和爸爸离婚。
但这不关我们的事。她选择留在父亲身边,也意味着接受了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只是借口的储存器。
没有充满爱与情感的接触,只有言语的命令。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喝朋友拥抱,特别安心。记忆中家人没有一次主动的身体触摸,除了挨打。

6、
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掌控了一个很美妙的东西,就能得到彻底的自由。那个很美妙的东西,就是我纯净的精神,所以我一直执着于内心的绝对安宁平静。如果不关注美好的理想与精神,身体会跟着死亡。
彻底的自由,彻底的放松,如梦亦如幻。
只能走渐悟的路子,瞬时大彻大悟,我会疯的。

一紧张,一焦虑,遇到阻碍,就会做梦,梦的内容总是我被人追,使劲地逃,无论怎么呼喊都没人来救。它们都有着同样的感觉——我最想要的美好事物,总会有种种魔鬼来阻挠,是得不到的。每当我升起强烈欲求时,这种梦境就会袭击我,一试一个准。
我昨天也做梦了。
以往我的梦中常出现恶魔、深渊,它们是可怕的、破坏的、无法阻止的,毁掉一切存在的东西。现在的梦都是被各种各样的恶人追着跑躲。变化是由原先的抽象物变为现在具像的人。

7、
班长在和老刘的恋爱中,是迎合者。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看不见对方的付出,只要他们发生矛盾,他都会强调“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欠我的”。

8、
对父亲的失望和对爷爷压迫的不满恨意转嫁到了其他男性身上,错误的认为所有男性是敌人,抱有警惕和敌意。也算是幸运,我弟弟很好,这种状况到初中有所改善,那时候我是语文课代表,收作业时,那些调皮捣蛋的男生也会写一部分,看见我的时候会收敛,比较让着我,这让我的紧张和敌意化解了不少。高中是一个转折点,我是小组长,组里的几个男生比较开朗活泼,爱闹爱玩,也喜欢带着我一起,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比同族的女生还多,这是很罕见的。正式高中这段时间,让我学会分开看待“家庭男性长辈”和“其他男性”。如果不是这些经历,我铁定被女拳洗脑的彻底。他们终究是不一样的,家庭的问题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亦如父母的问题,不能强加在子女身上。

9、
有个猜测,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研究和事例,关于自律和他律,如果有谁知道,欢迎告知。

他律的人,必须是多人一起去规律的做某件事才能行动起来,为什么自己就不行呢?可能和童年缺少母亲的注视与关爱有关。当很多个人一起去做的时候,自然也会对你进行注视,你会被看到,会有安全感。当自己一个人去做的时候,没有他人的目光,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反而坚持不下去。能很好的进行自律的人,童年也是幸福的,父母的关爱适度、持续、牢固、毋庸置疑,所以即便自己一个人,也能做的很好。

同理可以用到其他地方,看似毫不相干,表面是个人性格、观念等问题,其实是深层的心理问题。说到这,我想起室友老周,她特别喜欢一家人用亲子头像,整整齐齐。她是童年时父母不在身旁,长大后长住在一起,所以会用这样的方式来问父母:你是爱我的吗?如果是,就换上这个头像。由于童年有形质依托的爱未得到满足,不知道无形的爱是否也在,所以才要用简单可看见的方式来告诉自己,是的,他们爱我。

所以说,我才很避讳心理学相关的书,可能会好,可能不好。害怕自己阴暗的心思,害怕自己不是想象的样子,害怕……啊,我害怕的东西可太多了。但这不是我的错。

父母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父母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