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动机即真相,不剧透的书评有多难写

老彭是個书脊党点评完美嫌疑人:确实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本格推理”,却一点都不妨碍最后一章带给我的惊喜。看...

确实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本格推理”,却一点都不妨碍最后一章带给我的惊喜。看来好的悬疑小说已经可以彻底删繁就简,只用一个分大量足的底就足以起到意料之外的震撼效果了,当然主角偶尔表演发挥的“福尔摩斯级别”演绎法(我不太清楚这到底算褒还是算贬)多少还是能够营造出一点在阅读推理小说的感觉。

鉴于整本书,外到与时俱进毫不收敛的封面装帧,内到正反两派齐头并进的叙事方式,都容易让我联想到某些风格类似的破案小说(好吧,我只能用“破案”来形容这类作品,就好像我会把某些港台地摊小说称之为“武打小说”一样),比如某个笔名为“会吐丝的节肢动物门生物”的作家和他内容恶心致死的猎奇小说。乍一看,对不起,他的大名还出现在腰封上。导致了我草草的以为整本会在倒数第二章的时候行将终结,最近仅仅用以升华一下,包括用邪恶的方式行善也是一种邪恶,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主题,然后来个幕后大BOSS,来骗读者继续下一本的阅读。万万没想到,最后的最后反转竟然来得如此猛烈。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反套路的叙诡呢?呵呵!

社会派的属性让小说进入到一种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境界,连环绑架,幼儿失踪,医学研究,神秘失踪,还有福尔马林,浸泡下的尸体,待捕的猎物,时时刻刻都在刺激读者紧张的情绪,当每一个疑点都有了不大不小的解释,又似乎不甚完美,整本小说总有点使不上劲的无力感。而随着真相的大白,才知道作案手法与本身动机竟然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这大概会是被我认为比较“喜欢的推理小说”的一大原因,即,有且仅有这样动机下的作案人才能以如此方式作案。

看编辑的介绍,本书的原名叫《不可能犯罪》,后来才改的《完美嫌疑人》。感觉作者得把这本书大火的三分之一功劳转移到编辑头上。贴切的标题可以让读者在阅读完毕,回头观望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明显本书做到了。

如果一定要在这本书里找寻一些不足之处,一个是手法上略显随意,情感渲染略微不足,让读者无法相信参与者会以如此决绝的心态行事,而且介于参与者的特殊性,是否能够从容完成所有步骤有待商榷,可能作者为了最后的华丽反转,不便在前头给予过多铺垫。另一个,对于我来说,同样是社会派,惨遭现实无情摧残后的搏命一击要比理想主义光环照耀下的同归于尽更容易打动我,作者的某些前面的诱导有点起到反作用的效果,其实大可不必。另外就是在本身作案人计划中对如何隐藏最后的真相这块处理的有点点糙,读者也不太能相信就光使用这些掩饰,足以逃过警方的追查。

当然,总得来说,我所列举的不足之处多少有点吹毛求疵之嫌。本书在前期布局铺垫中还是很好的诱导了读者的思考方向,而把动机分散于全书的各个角落,看似挨个寻找受害人家属,实则另有目的,一旦到了最后细细回想确是如此。

同时,这还是一部为了不剧透连它的社会派所要探讨的真正问题都不方便聊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