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文人,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小橘子点评中国文脉:打开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就是掀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气韵,得以瞻...

打开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就是掀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气韵,得以瞻仰从炎黄时代至近现代悠悠荡荡的文化脉络,大气磅礴、绵延不绝。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无法用文字表达对赫赫巍巍的座座文化巨峰的崇敬和拜服,那就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作为这篇书评的开头吧。

这是一句来自当代文人学者对华夏文明日渐势弱的担忧;这是一位老者在徒步探访了世界几大古文明遗址后生发出的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肯定和高度自信,同时也是对当今群体文化品位的失落感到的惊惶和无奈。

于是,他执笔写下了足以让华夏子孙再骄傲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也泼墨挥毫记录下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群像在不同时代的气韵和风采,让我们这些笨拙无知的后人可以仰起头来仔细瞻观。

原来,中国文化,如此博大深远;中国文脉,如此令人荡气回肠。

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神话传说的角度去走进炎帝和黄帝,是《中国文脉》带给我的第一个惊喜。

“一个人面对一种宏大的文化,就像一个小孩面对一座大山。它的悠久历史,与小孩的年岁构不成平等的对话;它的惊人体量,与小孩的躯体形不成合理的互视。”

余秋雨就是这个小孩,中国文化史是这座大山。尽管学者自谦,但我们还是有幸能够从“猜测黄帝”“感悟神话”“发现殷墟”三个章节更直接地跳过繁复冗杂的史料一窥神秘奇谲的史前文明。

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之后,建立了轩辕部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时代,由此,我们都有了一个亲切的、共同的、切割不断的名字“炎黄子孙”。

之后中原大地的文明进程在高低错落、时峰时隐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时而气若游丝、卧龙潜伏,时而赫赫大观、浩荡东风。

在中国古代总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政局上的不稳定可能正酝酿着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百家争鸣,三国两南北朝时期杰出的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仕途上的不如意可能正是成就一位伟大诗人学者的必经之路,比如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白、杜甫,因劝谏而入狱受刑的司马迁等。

看似不合理的走向,其实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它的巅峰是不可捉摸的,正是这种随机,才成就了美。

政治上的更迭和经济上的兴衰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并不完全同步,才更大程度地保留了文脉的延续。

书法、文学、诗作、哲学、宗教、艺术,这些中国文脉的代表和精华全都被巧妙的以时代顺序不急不缓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你会看到一个为出关隐居而“折腰”写下了唯一的着作《道德经》的老子,洋洋洒洒,一挥而就,这位鹤发长髯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就这样飘飘然消失在滚滚黄尘中……

你会看到一个身高一米九的六十八岁老者,不辞辛劳的在各国间奔走流浪,一路颠沛流离、舟车劳顿,甚至被认作“栖栖遑遑如丧家犬的高个儿老头”,仍不知疲倦地带着最心爱的弟子宣传着仁义儒家学说……

当然还有黑衣、黑脸、黑皮肤的墨子,“和而不同”的文人殿堂稷下学宫等。

你会看到一个负手而立、头戴花冠、佩剑吟诗,有着贵族忧郁气息的悬崖独唱者屈原,是他,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你会看到一个不拘小节,因“东床快婿”的故事而增添了几分洒脱可爱的“书圣”王羲之、还有也许被世人忽略了诗人身份的一代霸主曹操、在受刑前还能悠然弹出一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的魏晋风骨的代表美男子嵇康……

你会看到一个世界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唐朝长安,那里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开放、发达,所有的异域风情、所有的宗教派别,所有的才情旷达,都能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余秋雨先生说“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给我的感触很深,这就是盛世大唐的气度吧,能容得下飘飘欲仙的李白这些诗人,也盛得下儒释道各种宗教精神的播撒……

沿着大唐的脚步一路走来,经过了五代十国、宋、元、明,一路文学巨林、繁花相送,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来到清朝了,因为这里有我最喜爱的《红楼梦》。

虽然不得不承认,明清的文化专制主义是历朝之最,对文人学者精神和肉体的压迫也最令人心惊,但还是要说,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仍然诞生了集文学、美学、戏曲、艺术、服饰、礼仪于一身的集大成者《红楼梦》,这样一部煌煌巨作实在值得用一生去研究解读。

在余秋雨先生的评价中,“《红楼梦》的最大魅力,是全方位地探询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我简直不能再认同了,以不同的阅读速度和审美视角看过几遍之后,我更加确信,它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也不能把它当做一个落魄贵族对昔日奢靡生活的追思。

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先生认为,那些红学研究者从书中寻找与历史相似的点滴,并牵强附会地给它安上了一个影射朝代变迁的名头,是历史主义的错误。因为我曾经比较信服“明朝背景说”,并为此正在通读《明朝那些事儿》,不过,历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这样一部《中国文脉》,带给我的惊喜太多了,是一部值得放在书架上随时翻来品读的好作品。

作为一名读者,我感到何其有幸。

各位文人,我们重新认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