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结束,其实刚刚开始

文/德鲁伊本来今年挺遗憾的,毕竟春色未观春已逝。但这两天侍弄花园,月季开了。花就这样一茬茬的续着,总让人有欣喜。又在读《论语》,应和着这心情季节情境,觉得“悦”“乐”之分挺有意思。“悦”是内心的,外面是否看得出来不一定;“乐”是外在可以感知的。想来,这个遇见月季的事情,多半属于“悦”的范围。这一段时

文/德鲁伊

本来今年挺遗憾的,毕竟春色未观春已逝。但这两天侍弄花园,月季开了。花就这样一茬茬的续着,总让人有欣喜。

又在读《论语》,应和着这心情季节情境,觉得“悦”“乐”之分挺有意思。“悦”是内心的,外面是否看得出来不一定;“乐”是外在可以感知的。想来,这个遇见月季的事情,多半属于“悦”的范围。


这一段时间兵荒马乱,属于事情积攒后的爆发和莫名其妙不停的突发。暂停一段时间的生活,启动的时候,一时半会儿上不了正轨,又想追回失去的时间和机会,注定手忙脚乱。再多些个因为灾难应激造成的突发和冲突,一场混战。

不恋战,拖枪就走,回马枪都不要。这是近期人们的主题,貌似是急于开始新的生活工作,其实是急于结束之前的。这或许是人的心理障碍,总觉得,很多旧的东西不结束,新的东西就没法开始。于是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用最决绝的手段和心态,去结束认为该结束的事情。

姿势很刚,态度完美,但结果通常不怎么样。一场混战,一地鸡毛,顺便再伤一批小猫小狗、花花草草。慎终如始,任何的结束按理说,该在开始选择时谨慎,在结束时慎重。但你真回望自己的人生,绝大多数,都是冒失的开始,草率的结束。

于是,我们越不想结束的事情,越结束不了;我们越想开始的新生活,却一点希望没有。有时候,一场完美的告别,远比一次完美的开始重要。我常说,“开始”的标准千差万别,“结束”的标准却很简单:如果已经理性判断,合作或感情,已经不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就选择结束。

结束是一个事件,不是一种情绪。“结束”是一个决定,一个取舍,既不能带着情绪决定,也不能带着情绪去完成。当我们在情绪里时,“结束”通常是一种要挟和示威。那在对方看来,反而成了一种示弱或混乱。将“结束”当做一个事件去提起和处置,摒弃情绪。

既然是结束,就不要纠缠于责任分担。我们热衷于在结束的时候判定责任,也会把结束的责任推给对方。责任分担的认定,对结束这个事情,没有任何意义。任何的结束都是停止或改变某个状态,放弃合作,那责任的明确没什么必要。只需要按部就班,分工完成即可。

注意任何需要继续保持的事件,不要影响到“结束”这个目标,也不要影响到新的开始。藕断丝连,余音绕梁。本身是为了解决一个“生命”,我们杀不死的必然被侵蚀,硬生生拖成癌症、慢性病。虽然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遗留问题,但一定要明确谁去解决,怎么解决,还有什么遗留事情。

“开始”可以杂乱无章,“结束”必须有条不紊。我们急匆匆的随性开始,却在需要结束的时候意兴阑珊。结束是对开始的负责,也是对过程的负责,但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负责。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清单时效,这才是结束应该做的。你跑得再快、再灵活,也跑不过应该的责任

利益清晰,情感常态,才是真正的结束。不谈责任不代表不明晰利益,你耿耿于怀的过往,多半是觉得“亏”了,付出多得到少,最后两手空空、一身伤痕。然后还把对方恨的牙痒,生噬活剥。利益清晰的时候,情感就有可能成为常态。否则,利益先不说,情感就是杀人自杀的利器。

要不然,你以为的结束,其实刚刚开始。否则,太多的事情,你总是在无限容忍和决绝离开之中无限循环。


有一部电影叫《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很多心理测试或调查问卷的答案都是这么设计的,其实偶尔这是一种很好的自问手段。遇到事情了,遇到决策了,遇到选择了,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问问自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小编寄语:出发,是最好的开始;心安,是最好的结束。好好结束才会有更好的开始,没错,在任何结束的背后,总会有开始的身影。在结束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放弃新的开始,要去自己寻找那隐藏在结束背后的新的开始。在心中永远铭记:结束即是新的开始!

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