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了喜迎423读书日,ONE特地邀请了@阿莫学长与@数羊指南 做了一期简单的访谈,
一起聊了些最近在看的书籍,同时也聊了一些关于父母和人工智能的思考:
点开上方音频收听,以下是本次播客的文字稿
羊:大家好我是数羊指南。今天邀请到阿莫学长,在读书日里一起聊一下读书,聊一下父母与机器人。
莫:大家好我是阿莫学长。
羊:阿莫平时会看哪种类型的书多一点?有自己偏好的类型吗?
莫:基本什么类型的故事或者小说都会看,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然后从看小说中发现了一点:
可能你不能说快乐是肤浅的,难过才深刻这样的话。
羊:可不可以理解为情感情绪并没有高下之分?
莫:但总的来说,快乐不太容易引人深思,而让人难过的故事则容易。爽就完事的小说很容易让人快乐,看完就忘。隔了很久之后再看一遍,还是爽,还是让人很快乐。快乐的原因也很简单,主人公从来不会失去什么东西,失去了也会很快失而复得或者有其他的补偿。
它是我们幻想的一种生活形态,就是我在意的不失去,我讨厌的都会得到报复。
羊: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或者说人生轨迹。
莫:但可能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失去很多东西,也往往没有象征性的补偿。难过的本身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失去。
羊:积极的、向上的情感可能更容易感觉放松,但相比较起来印象就没那么深刻。而相对负面的东西,往往能让我们沉淀进心里。
莫:差不多是这样,最近在看张寒寺的《这个世界的羊》,偏荒诞的故事,比较光怪陆离。写的是现实没有的东西,又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点或者面。
羊:张寒寺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作家,我们聊聊书里的具体文章吧,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文章吗?
莫: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叫《行为矫正科》——其实讲的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矫枉过正,是不是意味着孩子的某种失去?答案是肯定的。
羊:嗯嗯,阿莫的话会有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或见闻吗?
莫:首先是性格。比如说父母吝啬于赞赏,会将一些可能客观发生的事情怪罪到你身上。
小时候去交辅导课资料费,被人偷了,父母会认为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但错不在于我,而在于偷钱的那个人。可父母的这种观点会对我造成影响。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是我的错误。
生病了,父母会觉得是你不听话,到处跑,害得他们还得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照顾你。但实际上我也不想生病,也未必是我的错。这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到最后成了我的问题。会形成某种讨好型人格。长大后凡事先道歉,哪怕不是自己的问题。
羊:童年经历或者受到的教育影响了现在的处事逻辑。
莫:这会导致一个现象,有的人能够在你道歉之后解决问题,有的人不行。你后退一步,他会认为自己更加理所当然,你会处在非常被动和自我怀疑的状态。
羊:所以这种小时候的经历会对现在造成什么影响吗?
莫:会逐渐恐惧社交。小时候父母肯定会要求你不要跟成绩不好的同学玩,会限制你社交。这也会导致某种社交恐惧。父母会希望你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错的。这会让你很难去理解另外一个人的选择,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得过去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我是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的。
羊:确实,如果一直以来从父母那边有太多观念的输入的话,做自己是不容易的。
莫:做一个乖孩子是好多父母希望你去做的一件事。你是他们的意志和想法的衍生,而不是一个拥有自我选择的人。这一点很可怕。很多父母会陷入这样一种境地,后来意识到错误也不会承认。所以才有了我们经常说的为你好未必真的是为你好。一旦你有了自己的想法,试图去沟通。他们会变得暴躁,易怒,会引起冲突,到最后抛出绝杀技:我生你养你这么大
羊:许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财产或者归属品——这是很不健康的。
莫:逼迫你妥协。到最后你如愿以偿成了他们想要的模样。你开心或者不开心是不被重视的。糟糕也没关系,只要他们看起来觉得你不糟糕就可以。
羊:不糟糕确实,有时候他们想要的是你看起来怎么样,而不是你真的怎么样。
莫:父母的这种行为是不随着你年龄变化而变化的。他们一条路规划得很明确。到什么时候应该结婚,到什么时候应该生孩子。不能有偏差。可能直到你完全过成他们心目中的模样,才可以松一口气。
羊:这跟这篇文章想提到的这个是一样的。
莫:《行为矫正科》就是把这种生活中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矛盾扩大化。有这么一个医院,这么一个地方,不听话的大孩子,成年人,被送进去。让他们重生变成婴儿。让他们重新变成乖孩子的一部分。里面有一句话是很细思恐极的。就是:废物再利用,让你的孩子按照你的意志重生。
羊:想起了今何在的《哪吒日记》和杨永信。
莫: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又恰恰是如此。
好多父母恨不得真就让某种东西直接改变自己孩子的想法,变成他们自己延伸出去的一部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你甚至可能会想: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地方,你父母会不会把你送进去?
羊:聊完关于父母的这个议题之后,其实今天想聊的另外一个议题就是人工智能。其实我今年也刚好看了张寒寺的另一本书——《不正常人类症候群》——这本书也收录了若干个小故事,一直挺喜欢这类题材的,我想起黑镜,和在去年风靡的《爱,死亡,机器人》——我们一直在讨论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是在讨论人,讨论人类特有的情感。所以其实人工智能在文艺作品里很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折射。——怎样使人工智能,所以我们说一个机器人或者一段程序让他具有吸引力有疏离感,就是把情感加进去。
我们一直很担心会被机器人替代,我看作是基因里的本能吧,剔除不了的,就好像你看到你好朋友有了更亲密的关系一样。所以很多人写东西的时候会强调机器人上的短板,用这种强调去慰藉自己。
这本书里也有,但他总能很妙地处理成暖心的、或者奇幻的东西。另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无序。一种能让你驻足的无序,上一秒可能还在某一个乡镇高中的传达室,下一秒就到达了未来世界里和机器人一起遛狗。
喜欢这种没有规章制度的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你感觉日子也变得轻快了起来。
羊: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以后有时间再聊。再见。
莫:再见。
责任编辑:一个App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