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其:我的生命经验和电影连结,产生的结果就是细节 作者/大噪

「第一次触电的电影」 《孩童姿势》 以前读国

「第一次触电的电影

《孩童姿势》

以前读国小、国中、高中的时候,都有看到很好看的电影。比如《泰坦尼克号》这种。但真的触及到我对于电影的理解的,是罗马尼亚新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执导的一部作品,叫《孩童姿势》。

那是他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完全没有音乐,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整部电影灯光和镜头的设计那么写实,灯光在暗的地方就真的很暗。对比起我们日常看的那种灯光在暗的地方都很亮的类型片,它好像是一个纪录片。

从电影剧情上来说,比起那种强烈的,一会来一个坏人的戏剧性,它的戏剧性更多体现在主人公一直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上。所以,我感觉这部电影与其说具有戏剧性,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在欣赏人的某种状态。

这部片让我有一种哇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搞的感觉,就是哪怕你拿一个手机,拿一个DV(去拍),但只要故事拍得很真诚,那就没问题,也因此这部电影让我有触电的感觉。

「看过三遍以上的电影」

《爱》|《双面劳伦斯》|《南国再见,南国》

原因的话我选择一部说吧,说哈内克导演的《爱》。

因为第一遍看我真的不太理解他这个故事在说什么,也不太理解它的运镜,但是这种不理解也会让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个老奶奶,她生病了不去医院。我觉得这部电影给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就是一个退休的钢琴家老奶奶的优雅突然都不见了,那她是如何面对这些事情的?我很享受(电影里呈现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包括我也会想到,如果我的爸爸妈妈老了,我又长期在外面工作,他们会是这样的吗?或者是有一天我老了,我会是这样吗?

带着好奇我去看了导演写的书,书里他提到一个词叫肤浅的写实主义,就比如说人生病了一定要去医院,爱一个人就一定要很甜,人发生什么事就一定要怎么样我觉得导演没有把这些问题变成很戏剧性的东西,他的很多留白我觉得恰恰就是电影的迷人之处。

「最近被感动到流泪的电影」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我突然说这个可能会觉得是在宣传,但我确实是说到感动啊爱情啊这些(想到的就是这个)。因为我觉得如果今天就要看一个纯爱片,那我就是用纯爱片的方式去看,而不是用看其他类型电影的心态去看。当然,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客观还是不客观,但我觉得就是有一些电影很相信爱情,或者说相信爱情是美好的,能跨越时间,经历各种考验还是想在一起。本来就很单纯的东西,那就不用搞得太复杂,这也同样能感动到我。《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就很纯粹很简单,也确实有感动到我。

「看过之后陷入思考的电影」

《圣鹿之死》

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圣鹿之死》。

他的电影里面有一种很强的信念感。对我来说,他的电影语感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不符合我常见的那种恐怖电影的语感,就是虽然没有用很大的场面让人感到害怕,但就哪怕里面最荒谬的故事、最荒谬的动作也能让我产生出非常大的恐惧。所以我就会陷入思考,就是说电影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剧情、还是摄影还是什么其他的?因为有的好电影是靠演员,有的甚至靠音乐。所以这部电影会让我一直重新思考电影还有哪些可能性,或者说电影到底是一种什么艺术这些问题。

「影响职业生涯的电影」

《末代皇帝》| 《黑暗中的舞者》|《钢琴教师》

给我最大冲击的就是他们的演员都有一种信念感。

比如说尊龙,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洋气的一个人,他本人也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因为他也很久没有演戏了。他的眼神让我相信他就是一个皇帝,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不是说他做了什么他才是皇帝,而是他站在那里,他就是皇帝。

包括《黑暗中的舞者》里的比约克,她演一个即将失明的一个女生,我也知道她生活中是住在冰岛的独立歌手,但他们在这些电影里面就始终会让我相信角色就是他们本人。

再比如说《钢琴教师》里的于佩尔,她就算面无表情也能让我感受到她很渴望某些东西。

他们的表演肯定是经过设计的,但这种设计不是我们常规想象的人的反应,比如一个人慌张了就会手忙脚乱大喊大叫,而是一种看似不自然但却很真实的设计,这种表演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真的还是那种信念感。

他们的表演对我来说都不是直给的,而是会用另外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呈现。会让我觉得,即使他们不直给,我也能理解他们的意思。我觉得这些电影的表演之所以很自然,是因为设计出了一些真实的但平常可能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细节

这就像电影之所以是电影,能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它设计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比如说我们的爷爷奶奶自己随便拍了一个纪录片,对我来说这个片子放在大银幕就是电影,表演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

「记忆深刻的电影场景」

《关于无尽》|《双面劳伦斯》|《海街日记》

《关于无尽》里的所有场景都是写实的,但在电影里这些真实的场景都显得像一幅油画。当然我知道是因为有灯光、比例、色调这些调整,但我觉得它可以把写实主义变成非写实主义。比如我们都看过火车,我们也觉得别人眼中的火车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但(导演)他却可以通过精良的美术布景和灯光设计,把很普通的火车拍得很个性化。

他完全就是在创造他眼中的那个世界,同样一个东西在他眼中的样子可能和别人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拍街拍,同样一个人的街拍,不一样的摄影师会拍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的就是普通的照片,有的就能拍出情感。所以我觉得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拍出了他眼里看到的世界,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幅画。

「可能只属于我看到的电影细节

《好莱坞往事》

基本上我每一部电影一定都有看到我自己认为的电影细节,我会在每一部电影里找到我自己想要看的东西。因为所有表演都是假的,所有摄影都是假的,就算演员再投入,那也都是表演,不是真实的。但是导演和摄影师如何把它做到真实的,这是我会注意到的细节。所以我看电影的时候会经常思考那些场景是怎么拍的。是偷拍吗?还是实拍?是用胶片拍的还是数码相机拍的?每次我跟朋友探讨这个的时候,他们觉得为什么我要看这些。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学习。

具体的电影来说,我觉得我看到的细节真的就是跟我自己生活有关的。比如《好莱坞往事》,主人公在喝的那个啤酒我知道,但我可能更关注的细节是为什么这个人想要买啤酒去他家里,就是为什么他想做这些事情,而不是电影里已经呈现的东西被我发现了,因为很多东西是在我的知识范围以外的。

「原来还可以这样拍电影」

《何以为家》|《郊游》|《罗莎妈妈》

这些片子的导演会给后面的新人导演、新人演员一个很新鲜的感觉,就是说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很多片子都是可以在家里拍的,虽然没有华丽的场景,但会有一种真实的感动。很多经典的作品其实技术条件没那么成熟,但却让你觉得很好看很真实。但有的电影技术很成熟很完美,但你却不相信它的故事和情感是真实的。

再比如说戈达尔啊这些伟大的法国新浪潮导演,他们以前拍的很多片子,很多路人都在看镜头,那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他电影气质就是这样。但现在的电影里好像一有群演看镜头,大家就出戏,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专业,但在那些电影里完全没有这种感受。

所以我看了很多片,一直在思考:穿帮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觉得那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观众看见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他们可以原谅。早期的一些电影都会让我重新思考电影的拍摄方式,我就觉得很多看似固定的东西其实也是可以重新探讨的。

「回答这些问题脑海浮现的电影」

《索尔之子》|《推销员》|《一一》

拉斯洛奈迈施的《索尔之子》,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推销员》,还有就是杨德昌导演的《一一》。

「被提及的影片」

《孩童姿势》《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圣鹿之死》《末代皇帝》

《黑暗中的舞者》《钢琴教师》

《爱》《双面劳伦斯》

《南国再见,南国》

《关于无尽》《海街日记》

《婚姻生活》《好莱坞往事》

《何以为家》《郊游》

《罗莎妈妈》《索尔之子》

《推销员》《一一》

责任编辑:柒斐